中国政府网|湖北政府网|繁体|智能问答||无障碍阅读长者专区

【综述】对标长三角区域公共资源交易一体化 推进我省公共资源交易一体化发展

发布时间:2022-04-27 15:55 |  来源:综合处

对标长三角区域公共资源交易一体化

推进我省公共资源交易一体化发展

今年以来,武汉市、襄阳市、宜昌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政府采购中心)对标长三角区域公共资源交易一体化,落实区域发展战略,推进“武汉城市圈”“襄十随神”“宜荆荆恩”公共资源交易一体化发展,取得良好成效。

武汉市交易(采购)中心

深入推进武汉城市圈公共资源交易一体化

一、积极保障远程异地评标常态化

武汉市交易(采购)中心坚决落实省交易(采购)中心对远程异地评标工作的部署,积极承担客场服务工作,服务武汉城市圈项目建设,筑牢省、市、区三级远程异地评标基础。截至目前,武汉市作为客场已与省内13个市州完成远程异地评标100余次;同时积极与长江中游城市合作,与长沙、合肥、南昌共开展跨省远程异地评标8次。

二、推进市场主体信息共享互认

根据《关于印发<全省统一市场主体库应用工作方案>的通知》精神,推送主体信息4126条至省公共服务平台,助力构建省统一市场主体库。同时在市交易系统新建全省基础信息主体库,导入省分发的市场主体库数据,启动武汉市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主体信息注册系统与全省基础信息库进行对接,交易主体在登录时,无需重复填写基本信息,只需对其他信息进行修改完善,实现交易主体“一地注册、全省通用”。目前已有461家企业,1912个个人,1768条资质等信息录入全省信息库中,极大地方便了交易主体在省内跨区域开展招标投标工作。

三、推进CA证书互认及区块链建设

今年3月,武汉市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上线运行标信通APP,利用区块链技术,搭建公共资源交易业内“公共资源交易+区块链”模式,手机扫码登录等多种技术,实现免插介质完成身份验证、签名盖章、加密解密等交易流程,促进交易安全、便捷、高效。进一步用区块链技术赋能公共资源交易,通过数据共享、交易存证、身份认证等,为市场主体降低交易成本。


襄阳市交易(采购)中心

推进“襄十随神”公共资源交易一体化建设

一、一体化平台建设全力加速冲刺

按照“全程无纸、全程共享、全程受控、全程安全”建设规划,组建一体化综合平台建设工作专班,建立周一计划、周五小结的工作制度,推进“襄十随神”城市群合作系统、移动APP、智能辅助评标系统等十二大工程建设。

二、远程异地评标朋友圈进一步扩大

落实“襄十随神”公共资源交易合作联盟《三年行动计划》,并进一步扩大交易“朋友圈”,与山东、四川、内蒙古四省区26个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签署《四省区公共资源交易跨区域合作战略协议》,推进远程异地评标常态化等跨区域合作。第一季度完成远程异地评标60场,主场34场,客场26场,交易额122.56亿元;其中“襄十随神”联盟6场,交易额1.5亿元。

三、“区块链+不见面开标”全范围覆盖

优化政府集中采购、分散采购和土地交易系统,实现了“网上招、网上投、网上开、网上评、网上定”全流程电子化,市级平台实现了4100%,即:工程建设项目招投标全流电子化100%,政府集中采购全流程电子化率100%,土地交易网上挂牌率100%,不见面开标率100%。同时,打造襄阳市公共资源交易“区块链+不见面开标”系统,建立全程网上办事大厅,通过互联网和云直播技术,实现开标大厅虚拟化,结合区块链技术实现数据上链和参数抽取,保障开标信息数据安全可信,减轻人工工作量,保证开标效率。


宜昌市交易(采购)中心

推动“宜荆荆恩”区域公共资源交易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一、联合推广应用“招信码”正式启动

宜荆荆恩”城市群聚焦公共资源交易领域“放管服”改革,创新推出“招信码”数字名片,招标代理机构执业人员佩戴嵌有“招信码”二维码的工作牌,在四地开展代理服务和咨询过程中,交易各方通过手机微信、支付宝、浏览器和鄂汇办“扫一扫”即可精准查阅招标代理机构基本信息、在四地代理业绩等动态服务信息,方便服务对象实时查看招标代理机构近三个月动态差错行为。“招信码”同时与“信用湖北”平台信用数据库对接,同步展示“信用中国”中的联合奖惩信息,共享企业诚信记录,促进公共资源交易领域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建立。目前正在实施招信码信息共享数据库搭建和系统改造工作,预计630日前上线运行。

二、全面扩大“标证通”互认区域

331日,“宜荆荆恩”城市群四中心线上参加了山东、四川、内蒙古四省区公共资源交易跨区域合作交流会,与26个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线上签署了《四省区公共资源交易跨区域合作战略协议》,推进CA数字证书--“标证通”跨四省互认,实现“一次申请、多地使用”,切实为投标主体减负。

三、常态化开展远程异地评标

今年一季度,“宜荆荆恩”城市群共开展工程建设项目远程异地评标79场,合同估算金额18亿元,实现了区域范围内优质专家资源跨地区、跨行业共享,服务了项目建设。

打印 关闭